AI 驅動 GDP 上修,後市仍揮之不去的關稅陰霾

AI 驅動 GDP 上修,後市仍揮之不去的關稅陰霾

索引新聞| 劉俊彥
台灣主計總處近日正式上修 2025 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預測,自原本的 3.1% 調升至 4.45%,反映人工智慧(AI)相關技術與產品外銷強勁。其中第二季 GDP 成長率高達 8.0%,創近四年新高。然而,經濟前景仍受到美中貿易摩擦與潛在新一波美國關稅政策的壓力籠罩,讓下半年展望未敢過度樂觀。


AI 晶片與伺服器出口成成長引擎

主計總處數據顯示,2025 年第二季出口年增率從前一季的 8.99% 暴增至 24.04%,主要由 AI 晶片、高效能運算(HPC)設備及伺服器需求帶動。其中,AI 伺服器出口成長率突破 140%,晶片出貨以美國與東協市場為主。

台積電、聯發科與鴻海等指標企業的訂單量顯著提升,是本波出口動能的關鍵。經濟部指出,AI 外銷產品已逐步成為半導體產業外的第二大出口類別。


政府與產業看好 AI 長期動能

在政策面上,行政院將 2025 年 AI 相關產業總產值目標訂為新台幣 5 兆元,推動包括 AI 晶片設計、智慧製造與自動化機器人系統等應用深化。工研院認為,未來三至五年內,AI 領域仍具 20% 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潛力,對台灣經濟結構重組具關鍵作用。


美國關稅威脅尚未解除

儘管數據亮眼,經濟學界與商業智庫普遍對下半年持保留態度。美國貿易代表署正研擬擴大對中國科技品的關稅適用範圍,其中不排除波及台灣轉口產品。若新增關稅正式實施,恐對台灣出口鏈構成實質壓力。

中經院分析師指出:「AI 雖強,但地緣政治風險並未降低;一旦關稅擴大適用,或美國提高關鍵科技產品進口門檻,將打擊台灣第二季以來的強勁成長勢頭。」


內需消費仍相對疲弱

除外部風險外,國內消費力道仍未明顯復甦。零售業與旅宿業營收雖年增 5–7%,但相較於出口產業的爆發性增長顯得平淡。薪資成長速度與通膨壓力之間的落差,使中低收入戶消費支出未見明顯上升。

經建會呼籲應以 AI 帶動的產業紅利,反哺內需經濟,包括增加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與消費抵用券政策,以平衡出口與內需的發展。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