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印尼] — 在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即將卸任之際,一場關乎國家「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的政策攻防戰,正在首都雅加達激烈上演。為應對全球糧價波動與聖嬰現象帶來的乾旱衝擊,印尼政府近期緊急祭出一系列穩定民生物價的措施,包括釋出國家戰備儲糧、加大對農民的補貼,並嚴格監控市場價格,試圖在其任期的最後一里路,守住全民的餐桌防線。
「滿者伯夷」的米倉智慧
印尼政府此次的行動,被部分歷史學家比作古代「滿者伯夷王朝」(Majapahit Empire)的糧倉管理智慧。歷史上,該王朝以其遍布全國的糧倉系統,成功應對了多次天災與戰爭。如今,佐科威政府同樣動用了國家物流局(Bulog)的戰備大米庫存,向市場投放數十萬噸平價米,並對主要糧食供應商進行價格指導,全力抑制因氣候異常引發的通膨預期。
從「進口依賴」到「自給自足」的漫漫長路
長期以來,印尼在部分關鍵農產品上(如小麥、黃豆)高度依賴進口,使其民生消費極易受到國際市場的衝擊。佐科威政府自上任以來,便將提升「糧食主權」作為核心國策,大力投資農業基礎設施,並鼓勵農民種植多樣化作物。然而,轉型之路充滿挑戰。一位農業專家指出:「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牽涉到土地所有權、水資源分配,以及傳統耕作習慣的改變,絕非一蹴可幾。」
隨著總統大選的臨近,糧食問題也成為了各派政治勢力角力的焦點。無論最終由誰接棒,如何在這片「千島之國」的土地上,實現真正的糧食自給自足,並確保兩億七千萬國民的消費穩定,都將是一項無比艱鉅的歷史性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