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過去以法商與人文見長的東吳大學,正在進行一場安靜但深刻的轉型。2025年8月,該校理學院正式啟動「增能半導體學分學程」,一項專為回應台灣關鍵產業所設計的教育創新計畫。根據工研院統計,目前台灣半導體人才缺口達每月3.4萬人;而這個學程正是東吳試圖突破學科疆界、進入這場科技競賽的第一步。


啟動典禮在理學院舉行,場面不如晶圓廠冷冽明亮,卻有種溫暖的歷史情懷。數學系傑出校友、科準科技董事長陳調鋌親自出席,他曾協助建置台灣早期半導體實驗室,如今捐資回饋母校。他說:「這是我50年來最大的心願——讓東吳也能參與台灣的科技未來。」

這門名為「增能半導體」的學程,絕不只是課堂上的晶體結構與製程參數。課程設計包含半導體元件模組與製程模組,並安排學生至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進行實作訓練。東吳理學院院長王志傑表示:「我們要做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幫助學生站在產業一線。」透過與產業界合作、引進師資與實習機會,學生不只是理解技術,而能「摸到」真實的產線脈動。


半導體學程的推動,不只是回應產業,也是一場跨世代的「校友返鄉」。陳調鋌是1970年代走出東吳的第一批科技人,參與台灣7微米技術引進、見證護國神山崛起。他曾無數次支援他校建置半導體教學設備,卻一直無法在母校落地。「今天這一刻,是夢想圓滿。」他感性說道。

而對於學生而言,這個學程或許是進入一個改變人生軌跡的門票。在台積電、聯發科成為全球供應鏈關鍵的時代,學術單位不再只是知識象牙塔,而是人才生產鏈的一部分。正如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主任侯拓宏所言:「國家發展不能只靠既有技術員,更需要有文化深度與跨域能力的科技人。」

新聞來源:東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