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出口創 15 年新高,非AI電子零組件成動能核心

七月出口創 15 年新高,非AI電子零組件成動能核心

索引新聞| 周文傑
台灣財政部日前公布最新出口統計,2025 年 7 月出口總額年增率高達 42%,創下自 2010 年以來最快增速。雖然生成式 AI 仍為話題焦點,但實際推升數據的主力,卻是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通訊設備與汽車領域的非 AI 電子零組件。


非AI電子零組件強勢崛起

  • 7 月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總額達 184.2 億美元,年增約 34%,其中半導體相關產品成長達 35.9%。雖然 AI 用途晶片需求仍在,但此次出口暴增的核心動能,實際來自 PC、手機、車用、工控等多元應用的非 AI 零組件需求復甦。

  • 分析指出,在全球庫存調整結束後,品牌大廠重啟新一輪採購,推升零組件訂單規模。此外,部分晶片與被動元件的價格回穩,也刺激出口額提升。


拉貨潮提前至夏季

  • 財政部官員指出,部分歐美買家為應對秋季關稅政策與物流瓶頸,提前在第二、第三季進行拉貨作業,帶動出口提前放量。這波拉貨潮亦涉及車用 MCU、晶振、感測器等非 AI 關鍵零組件。

  • 同時,美中科技對抗仍持續演變,使得許多企業選擇強化供應鏈韌性,在台灣布局第二來源,以支撐供貨穩定性。


政策與產業策略雙驅動

  • 台灣政府配合產業發展趨勢,持續擴大對高階封測、特用 IC 製造與智慧製造設備的投資誘因政策,進一步強化電子零組件生產量能與全球競爭力。

  • 包括日月光、聯電、力成等業者,近期皆針對非 AI 應用晶片加大資本支出與設備升級,強化訂單承接與交貨速度。


國際變數仍需審慎因應

  • 儘管 7 月表現亮眼,財政部仍提醒市場,須密切關注下半年歐美需求動能與地緣政治變數。美國總統大選及其對中貿易政策調整可能造成波動,台灣企業應持續強化風險應對能力。

  • 初步預估 8 月出口仍可維持 17%–22% 年增幅,但後續變數需持續關注。

spot_img